清代嘉庆《汉中府志》流传史
张汉兴
对历史上的旧志整理重刊,是地方志类古籍传承的重要途径,也是地方历史记录与传承的重要方式。在汉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旧志重印,当推清代嘉庆年间汉中知府严如熤(1759~1826)的《汉中府志》(亦称《续修汉南郡志》)。该志于清嘉庆十八年(1813)年付梓面世。16年后,即道光九年(1829),由汉中知府杨名飏增补《续访义烈节烈》1卷,成33卷。111年后,即民国十三年(1924),《续修陕西通志》开局修纂,檄令各道县采集上报事迹。汉中各县士绅亦倡言修志,风动一时,急需《汉中府志》以资参考,时任汉中道尹(相当于今之市长)阮贞豫察知嘉庆《续修汉南郡志》原刻板已毁于战火,在士绅康次衡家获残本一部。当地名绅蓝培原、王筱康、侯剑澄力请当局重印该志。于是,由汉中道尹阮贞豫主持,重刻《续修汉南郡志》。阮贞豫捐俸银700元,前任道尹王寿乾捐银600元,陕西省长兼督军刘镇华拨银币2000元,陕南镇守使陕西军务帮办吴新田亦有捐款,由邑绅王捷三督办校刊,历夏秋冬三季,于省城西安重行刻板印刷行世,封面书名改为《重刻汉中府志》。阮、刘、吴均写了再刻的《序言》。
至1983年,第一轮修志伊始,《重刻汉中府志》(《续修汉南郡志》)已稀缺难觅,致使关心和研究汉中地域历史的人士很难得查阅此书。新修地县志工作启动,各界又急需史料。当时负责修志工作的中共汉中地委宣传部,从汉中中学(原汉南书院)得到一部完整的民国重刻本,为新修地方志需要,且使这一佳志不致淹没,在汉中地区科技情报所复制200套,每套12册。仿民国重刻本手工线装,外套蓝色布面函封,显得古色古香。由于复印和手工装订成本较高,绝大部分藏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,每套书当时成本价300元,以当时的工资水平,少有人问津,故流向民间渠道的书甚少。90年代,已故汉中著名文史专家陈显远先生曾藏有一套《重刻汉中府志》刊刻本,因急需资金看病,忍痛割爱出手,此书流落外地。
到2000年以后,复印本《重刻汉中府志》流传也很少见了,但也有一些有心人从民间“淘”得此书。一些古籍收藏者或想法寻找此书。汉中古建专家、书籍收藏《卢慧杰古建筑三十年随笔》(华夏出版社出版)中载:他在一废品收购站以论斤称重方式,花6元钱便购得一套;藏书爱好者张选军曾花500元从朝阳路一旧书摊上购得一套。2007年4月,凤凰出版社(原江苏古籍出版社)出版《中国地方志集成·陕西府县志辑》(16开精装,全57册),收录陕西省县以上行政单位的旧方志172种,《汉中府志》是其中之一,这套大型方志丛书定价22000元。
鉴于《汉中府志》存世稀缺,又系文言文体、无标点,繁体字竖排,一般读者阅读困难,且文中有不少史实失误之处。地方志专家、原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鹏先生近年来致力于旧志整理,经过5年的努力,打字录入、标点断句,并出校勘错误近千处,随文校字2000多处。形成158万字的《〈汉中府志〉校勘》稿,2011年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报,2012年9月被列入“全国古籍整理重点项目”予以出版。郭鹏在该书前写有5000多字对该 志研究性的《前言》,使这部“久违”的汉 中最规模最大的古籍文献以新的文本流传开来。2013年8月3日,国家出版总局在宁夏银川市举行的第2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暨2012年度优秀古籍图书评奖会上,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对申报的187种古籍图书进行评选,郭鹏的这部《〈汉中府志〉校勘》荣获“全国优秀古籍图书”二等奖,这是我市建国以来旧志整理成果首次获此殊荣。
(作者系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)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
“政协汉中市委员会”网站
是否继续?